最早是适马的12-24一代,其实是半幅机上的,而且是尼康,最早我用的就是尼康机,但那会只拍风光无视美女!
上佳能全画幅后是第一个广角是1740,当然因为便宜。
后来换了1635,被众多影友揶揄成“大师”了,毕竟要换个大三元摆摆门面…
这期间有次被我当时的老师杜海彬的14的片惊艳了下,多了2mm的广角再加上定焦,画质确实比1635好,于是毫不犹豫进了14卖了1635
(但这个1635后来被我又买回来了——当然是二代了,是因为拍花絮和纪实,1635的变焦还是要方便很多)
这个14陪我拍过很多大家很喜欢的一些片,但很遗憾有一次在我工作室被盗了。
这时有朋友给我推荐了蔡司的15F2.8,当时确实是很欣赏蔡司精致的做工,当然还有蔡司这个名字,于是这个头成为了我第一个蔡司头,其实这个蔡司15给我的印象并不太好,总觉得画面肉(也许是因为手动对焦不太准),畸变控制也不如佳能的14,后来我一个漳州的学员想把自己镜头全套换成蔡司,于是我用这个15换了他的佳能二代14,14于是又回到了手上。
后来有慢慢涉及一些弱光下的大场景人像,在机器高感限制下,还真的需要有些大光圈广角,这时适马出了24F1.4,当时是号称星空人像镜,以往我能用到的大光圈最广也只有到35,于是还是很有兴趣地进了支……但24毕竟是小广角广的不爽,适马出20F1.4时就换了。
我以为20基本上能代替那支14超广了,但很多时候外景还是觉得有些欠,也许是14用习惯了,其实20mm以下超广拍摄的畸变导致人物必需放中间,所以后期肯定会有重新裁剪构图,这就要求前期还得足够广,结果我旅拍时,20和14两支超广都得带。
这就是今天刚出了适马14F1.8我就换了的原因